为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导师指导的规范化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于4月29日下午在智信馆117报告厅召开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5年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交流会。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教授,党委书记王瀚漓教授,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李征教授,国豪书院副院长任捷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俊鹤教授、党委副书记徐伟铖老师,同济大学督导、博士生导师郭爱煌教授,研究生院学位办贾利苹老师以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全体老师、研究生教务老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2025年新增导师共同出席会议,参会人员达100余人。会议由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刘成菊教授主持。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教授为大会作开场致辞。她以自身科研团队十余年探索为案例,系统分享了研究生科研指导与课题组管理的核心经验。陈虹指出,科研选题需兼顾导师研究方向与学生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强调“最理想选题”应同时满足三者契合度。针对科研延续性难题,她提出需建立“过程管理闭环”,通过开题研讨、中期报告、成果展示等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动态调整;同时倡导“学业指导闭环”,注重师生共研共进。

研究生院学位办贾利苹老师系统解读了《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复核办法(试行)》的修订背景与核心内容。她指出,两项制度的修订以202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依据,结合国家关于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了校、院、学科三级学位治理体系,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报告重点介绍了修订方向:一是强化学位授予流程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明确各环节的审议与管理要求;二是优化评审机制,细化学位论文形式与评审标准,增强分类培养的特色;三是建立健全学位授予的复核机制,保障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李征教授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分享。他介绍了卓工学院的学院概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产教融合与实践平台及项目匹配工作流程。李征强调,学院通过单列招生名额、优化导师管理、强化企业支持等措施,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实践成果认定标准建设,助力研究生培养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俊鹤教授围绕研究生培养体系与质量保障机制作专题分享。他重点介绍了学院在招生与导师管理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完善多元化招生模式,统筹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二是建立动态导师资格评估机制,优化导师梯队建设;三是强化企业协同支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路径。周俊鹤表示,针对培养过程,学院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周俊鹤强调,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学院对学生培养环节高度重视,明确导师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形成全院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同济大学督导、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郭爱煌教授围绕“如何做一位好导师——基于督导视角”展开深入分享。他指出,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也要重视教学实践与育人责任,将教学质量视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郭爱煌强调,导师应从思想认同与行动落实两个层面提升自身素养。思想上要自觉践行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行动上则需深耕学术研究、坚持前沿探索,并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与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专业问题,提升课堂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国豪书院副院长任捷教授围绕“国豪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导师制介绍”主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国豪书院作为同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以导师制和学分制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书院依托双院协同机制,与各专业学院共同搭建本研贯通、科教融合的育人平台。通过新生导师、学业导师等多层次导师制度,引导教师从本科低年级开始介入学生培养,实现科研全链条育人。书院还设立个性化课程模块、科研训练项目及创新创业专项,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最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瀚漓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希望各位导师能将所学、所交流的内容践行到实际工作中,掌握最新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期望各位老师能够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同心同德、守正创新,共同谱写人才培养新篇章!

(文/邓立原 图/张泽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