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人工智能拔尖班学子深入了解学院学科布局、科研平台与育人资源,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探索热情,10月26日下午,学院组织举办了25级人工智能拔尖班师生见面会。活动涵盖高能级实验室到学科成果展厅参观学习、专业导师交流以及科创项目讲解,同学们在实地探访中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启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认知之旅。出席见面会的有学院院长董海荣、副院长刘成菊、副院长张皓,以及张长柱、董延超、徐志宇、衣鹏、李修贤、雷金龙、范睿、周远强、蒋磊、周远强等老师。活动由济勤学堂副院长、电信学院25级辅导员王凯文主持。

活动伊始,董海荣院长表达了对首届人工智能拔尖班学生的期待,她从学院层面简洁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发展方向、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做出的创新与努力。在国家层面早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支点的时代背景下,董院长深切地期望同学们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探索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她寄语在座的同学们:现阶段要夯实专业知识,保持探索精神,在AI浪潮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具备科技报国的担当;大家不只是“听”,更要“做”,希望大家尽早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拥有国际化视野,成长为具备引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军人才。董院长期待在未来的科研与产业实践中,能有在座同学的“人工智能中国方案”闪耀世界舞台。

随后,学院人工智能学科负责人张长柱老师现场为同学们详细地解读了人工智能拔尖班的培养方案,作为电信学院招收的第一届人工智能拔尖班,学院突破了“院系制”“学科化”的传统办学模式,持续推进跨学科、跨学院人才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将采用本博一贯培养的“2+1+X”的培养模式。张老师强调:人工智能拔尖班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未来技术和社会发展,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

为了更好地推进拔尖人才科创指导力,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科创导师库发布活动,由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徐志宇老师现场发布。学院科创导师库涵盖智能算法、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等多个方向的50余位资深教授与青年学者,将为拔尖班学生提供 “一对一” 科研指导、项目组队支持与竞赛培训。

理论实践相结合是创新培养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资深指导教师蒋磊则结合科创工坊项目,邀请同学们参与 “智能小车路径规划”“基于AI的图像识别应用开发” 等入门级科研课题,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在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

最后,学院优秀学长学姐王柳懿和史政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在场的拔尖班学生最宝贵的指导建议和鼓励。

见面会结束后,两班分成四组,由学长引导分组前往院史馆、智信楼无人机实验室、h楼智能车竞赛实验室和VEX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搭载多传感器的智能实验平台——从激光雷达实时建模到车辆路径规划仿真,同学们围绕技术原理与应用难点积极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在无人机实验室,学长现场演示了“自主避障”功能:无人机启动后,便在预设的障碍物间灵活穿梭,机身搭载的视觉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数据,屏幕上同步显示出障碍物识别框与路径规划轨迹。


在智能车实验室,刚刚从竞赛退下来的竞赛小组,向我们展示智能车自主识别,自动避障的诸多高难度操作,小车还精准的抓取了目标物品,并将其放入框中。


在VEX 竞赛标准场地内,多台橙色与蓝色的机器人正在进行“对抗演练”——有的机器人灵活抓取“任务方块”并精准放置到指定区域,有的则通过传感器探测对手位置,实施 “策略性阻挡”,整个过程充满了“智能协作”与“战术对抗”的趣味。


参观过程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分组参观了学院院史长廊,并在科创实验室体验区动手操作了基础实验设备。从学院早期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奠基工作,到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院史长廊中的老照片、科研手稿与获奖证书,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同济电信的学科底蕴;而在实验室体验区,大家通过搭建简单的AI模型、调试传感器数据,初步尝试了科研实验的基本流程,进一步激发了探索热情。


此次嘉定校区参观活动,不仅让人工智能拔尖班学子直观了解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与育人资源,更坚定了同学们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后续,电信学院将持续依托多校区优势资源,为拔尖班学生搭建“理论学习—科研实践—产业对接”的成长平台,助力同学们成长为兼具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AI域未来领袖,为国家人工智能技术自立自强贡献同济力量。

(文字/邓时峰 图片/邓时峰 黄子鹏)